(資料圖片)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嚴建兵: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一是要以思想自覺筑牢精神根基,加強教師政治引領,引導教師“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為中華復興而育人”,把穩思想之舵,筑牢精神之基;二是要以行動自覺落實育人使命,引導教師錘煉教書育人第一本領,提升學養和做大學問的能力;三是要以實踐創新探索育人新徑,鼓勵教師推動人才自主培養與科技自主創新良性互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帶動高質量人才培養,高質量人才培養支撐高水平科學研究,共同促進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
問題:學校在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嚴建兵:2024年11月,學校召開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獅山大先生涵育工程”和“卓越碩彥強師行動”,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卓越師資隊伍。具體舉措包括:一是注重精神涵養,組織開展弘揚教育家精神主題教育、師德師風宣教月、新教工入職培訓、退休教師榮休儀式等活動,把教育家精神浸潤到教師成長發展全過程、各環節,讓教育家精神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推動教師爭當獅山大先生蔚然成風。二是聚焦育人主業,構建“五育融通、師生融樂”育人新體系,建好生命科學交叉學院、“農業人工智能+”相關平臺,推進新農科2.0、新工科2.0時代英才培育行動,打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示范區;實施一流本科人才培育行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發展行動、數智創造力提升計劃、卓越碩彥計劃,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三是推進制度創新,實施綜合改革深化行動,深化教師評價和崗位聘任改革,不再簡單強調論文、專利、品種等數量型指標,更加重視創新能力、質量和貢獻,從側重結果評價轉向側重過程評價,引導教師旗幟鮮明地拒絕低水平的重復、支持有價值的冒險,反對平庸的“成功”,包容有意義的“失敗”。
問題:學校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上有哪些舉措?
嚴建兵: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仍存在“知識傳遞有余、創新能力不足”“學科壁壘明顯、交叉融合不夠”“實踐脫節產業、服務需求不精準”等問題。學校一是推動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優化,以信息科技、工程科技和生物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科。新增機器人工程、食品營養與健康等8個專業,在全國率先開設智慧農業專業并獲批教育部“101計劃”建設項目,啟動“人工智能+農業”培養專項,入選國家首批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二是著力深化科教融匯,把重大科研任務攻關過程變成學生實踐培養過程,依托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湖北洪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生命科學交叉學院和湖北洪山實驗室在同一物理空間合署辦公,安排學生成建制入駐“聞得到硝煙、聽得見炮聲”的科研一線,融入高水平科研團隊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營造良好創新氛圍、提供優質創新硬件支撐,探索全鏈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項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在“干中學、學中干”。三是強化產教融合,依托國家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生豬)、襄陽現代農業綜合實踐基地和正大、海大、揚翔等龍頭企業,應用真實場景,開展浸潤式實地、實操教學,共建8個現代產業學院、17個產教融合示范基地。
問題:學校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有哪些舉措?
嚴建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是堆論文、拼數量,而是要坐熱冷板凳、啃下硬骨頭,不是關起門搞研究,而是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產業中,讓科研真正服務國家需求,讓成果切實解決產業痛點,讓人才在攻關中能打硬仗。學校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堅持有組織科研,聚焦“大問題”“真問題”。具體做到五變:一是變組織模式,由獨立PI制變為團隊負責制。突出強調團隊負責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的集體攻堅能力,鼓勵跨學科交叉組建團隊。二是變科研范式,由單打獨斗變為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科研,用好省高層次人才專項編制池,以委托協商制、揭榜掛帥制、非共識項目談判制等多種形式,開展以國家使命驅動的科研攻關。三是變驅動機制,由單一學科到多學科交叉驅動,特別是注重AI驅動,以人工智能引領研究范式變革。四是變投入方式,由單一投入變為多元投入,推動主管部門、參建單位、種業企業、社會資本等多方資源聯動,參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企業共建聯合研究院。五是變轉化機制,由“先研究后轉化”變為“邊研究、邊轉化”,制定“自行轉化、自主分配、自行擔責、收益捐贈”16字成果轉化支持方針,促進成果最終落地轉化為商品。
華中農業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持續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一體推進高質量教育教學、高水平科技創新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內涵式高質量推進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